上海順源印務有限公司是上海印刷廠、印刷公司行業知名企業,專注于宣傳冊印刷丨畫冊印刷丨彩色印刷丨單頁印刷丨樣本印刷等印刷業務,為客戶提供設計印刷一條龍服務!
時間:2024-09-20 來源:
它改變了靠人工抄寫傳播知識的局面,滿足了人們對閱讀的需求。
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為了避免民間把當時最通行的經典著作輾轉傳抄造成訛誤,漢靈帝請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等將六經刻寫在石碑上,立在太學府門前,作為眾人抄寫的標準。有人為圖省事,發明了拓碑的方法。這是雕版印刷的萌芽。
在唐代,中國人率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開創了印刷史的新時代。人們把寫好字的薄紙反貼在梨木、棗木等質量較好的木板上,把無筆畫的地方用刻刀鑿去,于是,得到一塊凸出反字的印版。在印版上涂上墨,蓋上白紙,就印出了文字。
雕版印刷術的最先受益者是佛教。大量的佛像、經典被印刷,并在民間廣泛流行,佛教徒隊伍迅速擴大。世界上現存最早有明確日期記載的雕版印刷物是1900年在甘肅敦煌千佛洞里發現的一本佛教經典《金剛經》,上面注明"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868年)。971年,《大藏經》在成都被印出,耗時12年,共5040卷,僅雕版就有13萬塊之多。
1340年,湖北江陵刻印《金綱經注》,采用了朱墨兩色套印的新技術。雕版印刷發展到了頂峰。
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書的局限越來越明顯:印一頁書必須雕一塊版,遇到文字多的大書,往往耗時幾年甚至幾十年;雕版存放久了,還會蟲蛀、變形、損壞。印刷技術必須變革,這樣活字印刷術就應運而生了。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昇首創了活字印刷術,對世界印刷業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畢昇把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毛坯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然后,用火將刻好字的膠泥燒硬,就得到了單個膠泥活字。排版時,根據稿本揀字,整齊地排在一塊四周有框、中間放有松香、蠟、紙灰等混合藥劑的鐵板上;排滿了一版,就用火烘燒,使藥劑稍微熔化,再用一塊板子從上面壓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待藥劑冷卻凝固,活字就固定在板上了,就做成了版型。然后,像雕版印刷那樣,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進行印刷。印刷完畢,再把字板烘熱,把藥劑烤化,把活字從鐵板上揀出來,供下次再用。
為了提高效率,畢昇還設計出了一套科學的排版、揀字方法。每一個單字都做了幾個印模,而"之"、"也"等常用字則有20多個印模,以備一版內重復使用。為使揀字工人不致在一大堆字印中盲目翻尋,畢昇把字印按韻目分類,放在不同的木格子里,并貼上標簽。為了可以連續印刷,他還準備了兩塊鐵板,交替使用。現存最早的泥活字版
印刷品是在寧夏發現的約14世紀初的西夏文佛經。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改進了木活字印刷法,他花了兩年時間,做成木活字3萬多個,以供印刷。王禎還創造了"轉輪排字架",他把木活字按韻編號排列在兩架木制的大轉盤里,揀字工人只要坐著推動轉盤,便可以方便地揀出所需之字,進一步提高了揀字排版的速度。
在12世紀前后,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傳到了埃及;13世紀后,印刷術傳到了歐洲。朝鮮人總結了中國錫活字印刷失敗的經驗,創造了銅活字。1450年,德國的古登堡用鉛、錫、銻的合金初步制成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印了42行本《圣經》。不久,印刷術遍傳歐洲各國。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的鉛字印刷術,就是在這種背景中誕生的。
電話:021-64696976 021-64684606 021-64697746
傳真:021-64683812
網址:http://www.zhaomeisheng.com/
全國客戶熱線: 400-188-1388